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深圳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系统

名 称:深圳试点水资源综合管理见成效

文 号:

主 题 词:

  经水利部批准,深圳市于2010年至2012年全面建设国家水资源综合管理试点城市,探索破解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难题。3年即将过去,深圳依靠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紧扣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在八大方面积极推进取得可喜成效。按照计划,未来深圳将着力构建“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四位一体水务发展新格局,率先走出一条深圳特色的城市水务现代化道路。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一滴水流入东江,在惠州东江水源取水口被引进一个地下22米深的隧道后送到东江泵站,然后再经过长达136公里的长跑来到深圳,从某一个家庭的水龙头流出。深圳作为全国的缺水型城市之一,超过7成水源依靠外地东江引水。面临水资源相对短缺,水污染治理形势依然严峻,部分城区内涝问题十分突出,原经济特区外水务基础设施非常薄弱等现状,深圳积极向水利部申请开展国家水资源综合管理试点城市建设,2010年获得水利部批准。

  深圳以建设水资源综合管理试点为契机,以落实城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城市为抓手,在水利部的领导和指导下,紧扣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构建八大体系、87项试点建设任务,进一步深化水资源管理,经过3年试点创建,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比如在深刻反思“以需定供”的传统水资源管理思路基础上,结合实际,实施用水总量控制与用户用水计划管理结合的水资源“双控管理”。比如实施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

  根据统计,近3年来,深圳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而全市用水年均增长率仅为3%左右,且增幅逐年下降。同时,加快建设以供水支线为骨干,以主要水库为调蓄的“长藤结瓜、覆盖全市、分片调蓄、互联互通”的水源输配水网络,水资源调配能力不断增强。根据市委、市政府今年一号文件加快水务改革发展若干意见,到2015年,全市年供水工程能力达到22 .5亿立方米,应急供水保障能力达到3个月以上。

  率先探索城市水务现代化道路

  为应对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深圳市一直努力探索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模式。事实上,早在1993年就组建了全国第一家水务局,是华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的节水型城市。尽管深圳在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但基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多元服务功能相协调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模式和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适应国际化城市定位的供水公共服务质量和生态宜居城市的水环境建设还有巨大的空间。

  此次深圳希望通过创建国家水资源综合管理试点城市,落实国家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综合管理体系,全面达到国家水资源综合管理试点城市标准,为国家水资源综合管理工作探索先进经验,发挥示范作用。

  按照水利部对深圳市水资源综合管理试点工作的批复,深圳将积极推进加强水资源总量控制管理、加强水源保障体系建设、强化用水节水管理、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构建水资源信息化管理体系、提升水资源应急保障能力、建立水资源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八个方面的工作。

  据悉,今年深圳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确定把水务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把水污染治理作为构建健康宜居城市的重点任务。未来将坚持民生优先、人水和谐、绿色低碳,着力构建“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四位一体水务发展新格局,突出加强水务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继续深化水务行业改革创新,大力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加快构建水务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希望能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深圳特色的城市水务现代化道路。

  个案亮点

  1 南山中心区:再生水、雨水综合利用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南山中心区位于风景秀丽的深圳湾畔。其核心区东西长近700米,南北宽逾400米,有公共的南、北水景带,贯穿中央的高架步行街以及市政道路。水景带水面面积达到了33000平方米,水体达25000立方米,年需蒸发、洗地水、浇灌水等超过10万吨,平均每天需要用水500吨。不少来此拍照的人会注意到,这些清澈的水并不是自来水,而全部是雨水和再生水。

  该项目首创在深圳城市中心区域内较大规模综合利用再生水及雨水。其中再生水(中水)分项,通过建设供水能力为4000m 3/日的再生水站:对核心区内每栋建筑物产生的污水分别进行截流,经过管网收集至设置在公共水景地下空间再生水厂。污水经一系列生化处理、过滤、消毒后,再通过管道配送至各建筑物,用于中央空调冷却塔的补充用水、地下车库冲洗、部分建筑物冲厕用水。

  此外,雨水利用分项(含水体净化),则利用核心区南、北两条带状水体景观地下空间,各建设一个雨水处理站,同时用于水体循环净化处理:对污染程度高的屋面初期雨水采用弃流装置弃流至市政雨水管网后,核心区部分屋面雨水通过雨水收集管进入雨水站提升泵房,经提升后进入雨水储存池沉淀、储存。景观水体池面雨水溢流后,直接进入雨水储存池进行沉淀、储存。储存池的雨水经过滤、消毒后加压,用于核心区公共景观水体补水、公共绿化浇灌和公共广场、道路冲洗等用途。南北两区全年收集利用雨水总量约117000立方米。

  项目建成后,核心区规划中已建成的水景带景观已全面采用再生水和雨水,水景补水有了保障,还用于邻近区域绿化浇灌、道路广场冲洗。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核心区再生水、雨水综合利用,减少了对市外水的依赖,成为深圳市乃至其他缺水城市在非传统水资源利用方面的开路先锋,并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同时,南山中心区利用再生水雨水综合利用项目雨水水体处理机房富余空间改建深圳市第一个水主题展馆———爱水馆。该展馆公共活动面积617平方米,实体展示面积265平方米,每周末都接待上千学生家长参观学习。

  2 布吉污水处理厂:中国最大的地下污水处理厂

  布吉污水处理厂位于粤宝路西侧一个巨大的市民休闲广场底下。深圳市水务局建管中心副主任陈雯曾介绍说,这是内地第一个地下污水处理厂,整个占地6公顷,地面除员工办公楼等基础设施外,其他所有都是在地下,整个地下部分比一个标准足球场还要大,整个污水处理场地下部分就全部建在深基坑里面。在该处理厂最深处,与地面距离达到了18米。  

  据悉,当时挖深基坑前,建筑单位等还前往深圳地铁等施工现场实地考察,但发现都没通过爆破挖到这么深,就是希望尽量不影响周边生活的市民,同时上面的空地还可以建成休闲广场,还绿于民,让资源得到最大的优化和发挥作用。

  深圳之所以要建地下污水处理厂,就是希望能还绿于民,尽量腾出公共空间。整个市民休闲广场占地面积近5万平方米,并已于去年大运前夕如期向市民开放。如今的休闲广场建有足球场、篮球场和羽毛球馆等体育场所,使布吉污水处理厂从外表看起来如同一座大花园。今年5月7日下午,香港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一行到布吉污水处理厂进行调研时,就曾对此高度评价,认为该厂不仅使周边片区的水环境得到提升,也使深港交界河———深圳河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使深港两地市民均能受益,社会效益显著。

  3 铁岗水库:深圳最大“水缸”封闭式管理

  为保障深圳西部500多万人口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安全,深圳对目前深圳最大“水缸”铁岗水库实行封闭式管理,在“人防和技防”的同时,从“物防”着手开建铁岗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隔离管理工程。该工程建设钢板网、电焊网和绿篱网等三道围网,对饮用水源水库以及保护区实行隔离管理。

  包括铁岗水库在内,深圳对30座饮用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围网及沿线哨所建设,同时完成15座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用地征地转地及移交工作,对一级水源保护区实行封闭管理。 (南方都市报 刘荣)